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電 題:南僑機工的2014:歷史並未被遺忘
  作者 郝爽 和曉瑩 楊磊
  “我是南僑機工的後代,我是‘90後’。”作為南僑機工的第三代,郭文麗在講述自己身份時充滿了驕傲。
  郭文麗的祖父是新加坡華僑,祖母是緬甸華僑。在抗日戰爭期間,他們作為南僑機工的成員,響應號召回到中國支援抗戰。在祖父去世後,郭文麗的祖母帶領著她的父親,和一些南僑機工的後代一起生活在雲南大理。
  南僑機工,是南洋華僑汽車司機及汽車修理技工回國服務團的簡稱。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散居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泰國等地的3193名華僑機工,於1939年回到中國抗日大後方雲南昆明,參與滇緬公路國際援華戰略物資的運輸任務,先後有1800多人獻出了生命。南僑機工是海外華僑支援中國抗日戰爭的傑出代表。
  即將過去的2014年,對於南僑機工而言是難忘的一年。南僑機工回國75周年、抗日戰爭勝利69周年,尤其是中國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令南僑機工們激動不已。
  已96歲高齡的南僑機工羅開瑚說,他很慶幸自己等到了這一天,但是大多數南僑機工和在抗日戰爭中作出貢獻的人們都已經離開人世。“這一天應該早點到來。”
  羅開瑚是作為第八批南僑機工服務團回國的,如今老人在雲南昆明享受著晚年生活,“孫子不久前到加拿大讀書去了。”羅老告訴記者,家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周二,子女們就會攜家人來陪他聊天、吃飯,一家人其樂融融。
  老人說,“目前在世的南僑機工已經不多了,我96歲還能聽得見、看得見,知道國家和人民沒有忘記我們就已經很滿足了。”
  如今健在的南僑機工都近百歲高齡,在一系列紀念活動中忙前忙後的往往是南僑機工的後人。身為昆明南僑機工學會會長的陳達婭就是南僑機工的後代。
  由於曾對父親、對南僑機工存在過誤解,陳達婭很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年輕一代不走誤讀歷史的彎路,她與其它南僑機工後人一同編寫書籍《再會吧南洋》,遠赴海外演講,推動海南建成南僑機工紀念碑,籌資編排大型合唱樂《南僑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父親和他戰友們的故事告訴後人,讓他們記住那段歷史。”
  事實上,中國的僑務部門一直很關心在國內的南僑機工,從2006年開始,國務院僑辦就按照當地最低貧困線,城市每月補足2000元人民幣,農村每月補足1500元的標準,給尚健在、生活困難的南僑機工發放生活補助費,從2011年1月又將補助標準調整為每人每月2000元。
  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曾在看望羅開瑚老人時表示,南僑機工的英勇事跡彰顯了海外僑胞與祖國同舟共濟、同仇敵愾的情懷。她希望南僑機工能得到更多人的關註和關心,讓南僑機工的事跡和精神永遠流傳下去。“只有看到南僑機工們生活健康、開心,我們內心才能感到安慰。”
  在不久前舉行的“法治中國 你我同行——‘僑商杯’全國僑聯繫統法律知識競賽”上,南僑機工第三代郭文麗被授予了“個人表現突出獎”。“我認為,個人獎上不應該寫我的名字,更應該寫的是南僑機工暨眷屬聯誼會,我是會中年齡最小的成員。”
  郭文麗矢志用法律知識,保護南僑機工及其他僑界民眾的權益。“雖然我的力量很微薄,但我會很努力。”(完)  (原標題:南僑機工的2014:歷史並未被遺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20hahug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