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年味漸濃,中國獨有的遷徙大潮開始涌動。然而,與很多人“歸心似箭”不同,身處異鄉的春節“恐歸族”,卻仍然在為回不回家糾結不已。春節與家人歡聚團圓,這種令人無限憧憬的溫暖,卻讓“恐歸族”感到害怕,要麼選擇拒絕,要麼選擇逃避。他們說,“兒時盼過年,現在怕過年”。是什麼讓他們如此沉重?(1月23日《河南日報》)
  細究起來,恐歸原由大體不外:第一,出行困難。比如那些通過車站窗口、售票網點和網絡渠道都沒能買到回家車票的人,或者經歷過長途奔波,飽受“甩客”之苦,折騰得筋疲力盡像個逃荒的人,他們對迢迢路途有一種天然地抵觸。第二,囊中羞澀。就像一些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工資不高又無積蓄,除去房租、吃飯和其他開銷,已經是所剩無幾;而春節又是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年貨、禮品、壓歲錢……總不能兩手空空。他們不是不想回,而是回不起。第三,怕遇尷尬。一些年輕人懼怕回家,就是怕被父母催著相親,或者被親戚朋友問及對象、問及收入、問及仕途、問及個人一些不願別人打探的隱私。這種情形,常讓他們難堪不已。於是逃避,似乎就成了順理成章地選擇。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懼怕繁縟禮節、走親訪友、吃喝應酬……有人總結“五大怕”:一累飯局車輪戰、二懼春運壓力大、三窘近況不如意、四煩往來人情債、五愁節後綜合症。所有這些,就使“恐歸族”成了“月光族”、“酷摳族”、“尾婚族”、“蹭飯族”、“跋涉族”等“新新族群”中的一類,總之可謂“鴨梨族”——“壓力山大”之意也。
  雖然恐歸,但在他們心裡,一定都有濃濃的親情,一定都有眷眷的相思。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一定也是他們內心情感的寫照。不然,中國就不會誕生望眼欲穿、眠思夢想、牽腸掛肚、一日三秋、度日如年、歸心似箭一類的成語。他們的心底深處,一定裝著或濃或淡、或烈或柔的鄉愁。這“鄉愁”,也需要有紓解的平臺。甚至這紓解,也如久旱盼甘露、他鄉期故人、剩女求佳偶那樣的迫切。
  怎麼紓解呢?以我拙見,首先當然仍是“解鈴還須系鈴人”。你想,那些被工作、愛情、收入、生活等等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折磨的人,只有自己才能走出折磨的泥淖,誰都不能代你受累。何況許多時候,是自己的“面子”私下搗鬼,所謂“死要面子活受罪”,即此意也。特別需要記住:父母不求兒女大富大貴,只求平平安安,更不會不切實際地要求“孝敬”。能在春節期間骨肉團聚,這是為人父母的期盼。因此即便不能回家,也要通過電話、視頻、短信等等方式,傳遞自己的問候。如此,才能減輕內心的焦慮,才能舒緩淡淡的鄉愁。而所謂嘮叨、催婚等等,這也是人之常情,有朝一日不嘮叨了,恐怕你就更悵然了。
  此外,各地能給無法回家的“恐歸”一族,盡可能地提供各種方便,多多開放公益場所,儘量減少收費項目,就如西安舉辦的“我們的中國夢”春節群眾文化活動,杭州連續幾年開展的“文化春風行動”。讓他們在感受社會溫暖的時候,得到精神的慰藉,減輕思鄉的痛楚。
  文/雷鐘哲  (原標題:“恐歸族”:濃濃鄉愁怎紓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20hahug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